中國氣象報記者賈靜淅 李一鵬 盧健報道 “中方愿利用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大范圍會談并發表重要講話時作出承諾。
就在峰會前夕的6月5日,我國成功發射了風云二號H星,進一步優化風云氣象衛星的軌道布局。目前,由H星和在軌運行的E、F、G星組成的風云二號系列衛星可有效覆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區域,為成員國、觀察員國等各方氣象防災減災作出貢獻。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根據國際災害數據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高山、沙漠、海洋等無人區較多,氣象資料缺乏,自然災害嚴重,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同時,在風云二號H星發射之前,覆蓋印度洋區域的歐洲靜止氣象衛星已處于壽命末期,未來將出現靜止氣象衛星監測的空白區。世界氣象組織及亞太空間組織向我國提出,希望中國能將新發射的風云二號H星定點位置向西部布局,擴大風云系列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監測范圍。我國積極響應該要求,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商有關部門后,確定將H星定點位置西移7.5°。
這意味著,風云二號H星成為中國靜止氣象衛星布局中的“最西邊值班員”,不僅進一步加強了對我國天氣系統上游的監測,還可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所在區域形成有效覆蓋,有力支撐各方氣象防災減災。
不僅如此,風云二號H星還首次實現了中國靜止氣象衛星對大洋洲到中非范圍內地球三分之一區域的持續觀測,可為西亞、中亞、非洲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提供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制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其主要載荷包括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可提供實時云圖以及晴空大氣輻射、云導風、沙塵等數十種遙感產品,為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和環境監測等提供參考資料,也可豐富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數據來源。
當前,中國氣象局已建立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該機制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也適用。風云靜止氣象衛星所覆蓋國家在遭受臺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塵暴等災害時,可申請啟動該機制,中國氣象局可調動值班的風云氣象衛星,對受災區域進行5分鐘至6分鐘一次的高頻次區域觀測,并將處理生成的圖像和定量產品提供給申請國家,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的信息保障。
經過近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了17顆風云氣象衛星,目前8顆在軌運行,形成了“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目前,風云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改文章轉自:中國氣象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