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中國氣象局、中國國家航天局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暨2021年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大會開幕。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氣象組織(WMO)、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EUMETSAT)、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等氣象衛星數據提供方、用戶代表、專家,圍繞提升氣象衛星國際交流合作和應用水平,優化風云氣象衛星國際應用、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共同增強亞洲大洋洲乃至全球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等進行深入研討。
中國氣象局局長莊國泰、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AOMSUC)國際會議指導委員會主席吉姆·坡頓在開幕式致辭。
莊國泰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正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及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加。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對包括氣象衛星在內的氣象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今年中國發射了風云四號B星和風云三號E星,特別是風云三號E星是中國首次發射的晨昏軌道氣象衛星,將為全球數值天氣預報及氣象業務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受到全球社會高度關注。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發揮風云氣象衛星國際合作平臺和紐帶作用,落實中國國家領導人對風云氣象衛星國際服務的承諾,努力將風云氣象衛星建設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合作的平臺、共贏的平臺。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充分交流,聽取建議,共同提升亞洲大洋洲乃至全球用戶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佩蒂瑞·塔拉斯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他說,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對于該地區用戶提升氣象衛星在天氣氣候、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全球氣象衛星觀測數據的主要提供者,希望通過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和WMO統一數據政策等機制,進一步發揮風云氣象衛星數據應用效益,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吉姆·坡頓表示,衛星數據在數值天氣預報中作用巨大,風云三號E星的發射進一步填補了全球天基觀測系統的關鍵空白,為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提供了必要數據。期待通過本次大會,專家、學者能夠有所收獲,圍繞衛星資料在數值預報應用等方面的最新技術進行充分交流。???
大會以視頻在線形式召開,中外用戶代表和專家將圍繞全球氣象衛星現狀及未來發展、衛星數據和產品、服務“一帶一路”、數值天氣預報和臨近天氣預報、陸地-海洋-大氣產品、空間天氣、氣候等七方面的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截至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19顆風云氣象衛星,其中8顆在軌業務運行,國際用戶遍及120個國家和地區。風云氣象衛星是全球空間計劃的主要貢獻者,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也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下的值班衛星。中國氣象局衛星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是地球觀測組織(GEO)三大全球分發系統之一,為全球用戶提供100多種衛星資料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