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江漢平原出現有7級左右大風,導致該地小麥出現大面積倒伏。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為何小麥在廂面中間的倒伏,而四周廂邊的卻沒有倒伏呢?
小麥倒伏隨拍。
農業氣象專家解釋說,這就是作物栽培上講的“邊際效應”。因四周靠近廂溝、圍溝的植株處于小麥群體邊緣,通風透光性好,不像廂面中部的小麥,相互擁擠蔥蘢,在接受太陽輻射、通風、根系土壤通氣性、養分吸收等條件上均較群體中部優越,這樣植株生長發育相對健壯、抗逆(倒)性強。既然是一種“自然造化”,這類“奇象”就説奇不奇了。
然而,今年小麥出現的部分倒伏,還與去年小麥播種前華西秋雨東擴,一度降水偏多,致播種的小麥根系發育不良,長勢較弱,有的農戶為了促長,就在3月中旬中降水前偏施氮肥(尿素),在3月下旬初到4月上旬初,日平均氣溫都在15—24℃左右,最高氣溫達30℃以上,就在氣溫驟升后,“溫水肥”碰頭,使小麥長勢由弱轉旺,導致莖稈細而不挺,葉片寬而披散,既招風又抗逆力差,這樣就容易出現倒伏了;而凡施一定氮肥又加施磷鉀肥的田塊,莖稈健壯,卻避免了倒伏之災。可見偏施氮肥便成為“倒伏”的人為誘發因素。
對于上述倒伏現象,專家指出,目前穗頭不重,隨著天氣轉好,對降有大到暴雨的地方,清理“三溝”濾水,促進根系發育,提高吸收功能,加快植株恢復正常,切不可人工扶直或扎把等欄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