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氣候,歷來是影響能源消費、清潔能源產出效率以及能源儲運的重要因素。今年2月,美國得克薩斯州遭遇嚴寒暴雪,導致大面積電力中斷。我國今年年初的強寒潮天氣、夏秋季南方的持續高溫天氣,也對電網負荷提出挑戰。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對能源領域的影響越發不容小覷。
從看氣候趨勢調配煤電氣供應,到靠風能資源評估為風電場選址,再到根據氣溫調整供暖起始日期——必須看到的是,在能源生產過程中,氣象服務產品已不僅僅扮演著提供決策調度依據的角色,而是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新型生產要素,深度融入能源生產全鏈條中。
能否把氣象作為能源領域的生產要素之一,將其融入各環節用好用足,直接關乎能源保供的實際效益。2020年,三峽電站創下年發電量1118億千瓦時紀錄的背后,離不開流域智能網格預報、洪水天氣流型識別等氣象預報新技術的支撐。全國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潛力評估。規避電線覆冰、舞動,降低電網故障率,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氣象風險管理。在即將到來的冬季,適時供暖的同時科學調配能源,更離不開精準的供暖季氣溫預測。
成為影響行業生產的關鍵要素,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做好能源保供氣象服務關乎國計民生,是檢驗氣象人踐行為人民服務初心使命成效的一塊試金石。冬日將至,氣象人將攜手共進,主動作為,為能源保供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