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
氣象因子關聯度:
在濕度較低情況下,氣溫每升高1℃,呼吸系統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氣管炎急診分別增加1.84%、1.76%和7.48%。
呼吸系統疾病多發于冬春兩季,因病毒或細菌引發,主要包括哮喘、肺炎、過敏性鼻炎、濕疹、感冒、支氣管炎等。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馬玉霞介紹,呼吸系統由于吸入和呼出空氣,和大氣外界環境有直接相互作用,所以對外界氣象因素的變化十分敏感。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公眾更應該加強對自身呼吸系統的保護。
氣溫
氣溫被認為是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的主要氣象因素之一。研究發現,低溫和高溫均可增加呼吸系統疾病風險,但不同區域增加幅度因氣候、空氣污染和其他因素影響存在差異。另外,氣溫的變化如變溫、日較差也對呼吸系統有顯著影響,如在我國長春,日較差每增加1℃,慢性支氣管炎全年就診率增加0.7%,而暖季和冷季增加率分別為9.0%和11.7%。老年人和女性尤其對氣溫及其變化敏感。
馬玉霞介紹,氣溫變化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高溫影響持續時間短,但低溫有較長的滯后影響。歐美的研究發現,低溫的滯后影響可持續40天以上;我國的研究發現,低溫的影響可持續21天以上。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患者在秋冬季對天氣的變化尤為敏感,逐日甚至逐時的天氣變化都可影響病情。普遍認為,在嚴寒、濃霧、潮濕、驟冷環境里,患者的自覺癥狀最差。
濕度
除與氣溫密切關聯外,人體呼吸道對氣象因素的反應還與濕度有關。濕度在冬季的作用影響十分重要,低濕度會增加氣管和鼻咽的壓力。干燥氣流易導致上呼吸系統鼻腔極端脫水,降低彈性,易使細菌、灰塵等附著在黏膜上,增加感染病毒或細菌的風險,從而誘發或加重各類呼吸道疾病。
有研究發現,濕度與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病率呈負相關,濕度與氣溫共同影響會增加呼吸系統疾病風險。如在濕度較低的情況下,氣溫每升高1℃,呼吸系統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氣管炎急診分別增加1.84%、1.76%和7.48%。
在一些特殊的天氣里,大家更應該注意防范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
雷暴
研究發現,呼吸系統疾病的暴發、蔓延與雷暴天氣的出現密切相關,并多發于晚春和夏季時節。2004年6月,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當時6名成年人和1名兒童到急診室就診,其中一位病人因突發雷暴天氣而引發支氣管障礙和嚴重呼吸不足,進入特護病房。當雷暴發生時,以上病人均在戶外活動。這是因為雷暴濃縮了地表的花粉顆粒,并把這些顆粒通過滲透壓沖擊破裂后釋放到空氣中,導致空氣中花粉濃度過高加劇呼吸系統發病。所以,雷暴天氣期間,對花粉顆粒過敏的人,應盡量待在室內并保持門窗關閉。
沙塵暴
沙塵暴天氣也會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粒徑不同的大氣污染顆粒物對人體有著不同的影響。降塵被人吸入后,大部分滯留在鼻腔和咽喉部位,若長期吸入含有顆粒狀物質的空氣,就會使鼻腔黏膜腫脹,發生肥大性鼻炎,此后由于黏膜細胞營養供應不足,加快黏膜萎縮,逐漸形成萎縮性鼻炎。在這種情況下,呼吸道濾塵功能顯著下降,由于類似變化,可以引起咽炎、喉炎、氣管炎和支氣管炎等。所以沙塵暴期間,大家最好待在室內,外出時應盡量佩戴口罩。
此外,馬玉霞教授提醒大家冬季低溫天氣時注意保暖,室內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冬春交替季節早晚溫差大,應合理增減衣物;夏季高溫天氣時,盡量避免中午前后陽光強烈時出門,外出注意防曬、補充水分;平時也應適當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