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作為重要的工程建設,其選址建設不僅與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等密切相關,即使在投入運營后也離不開氣象因素的科技支撐,各地氣象部門依托資源優勢,在機場選址氣候可行性論證與建設方面積極提供服務保障和支持。
氣象條件對飛行安全有重大影響,惡劣的氣象條件下造成的航空事故給航空運輸業和旅游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影響飛機飛行的不利氣象條件主要是低云低能見度、雷暴、積冰、風和低空風切變等。
能見度影響到飛行安全。影響能見度的天氣主要有霧、煙、毛毛雨、沙塵天氣、降雨、雪、吹雪等,其中最常見、影響最嚴重的是霧。低能見度使飛機不能正常起降,是航班延誤的主要原因之一。
云對飛行安全有重要影響,特別是積雨云,對流十分強烈,云中有閃電、雷擊、冰雹,容易形成顛簸,以及很強的上升和下降氣流,因此,飛機是絕對禁止進人積雨云的,如果航線上積雨云成帶,飛機就不能起飛。除了最明顯得對流云外,低云對飛行也有很大的影響。低云覆蓋在跑道接地地帶,能見度較小的情況下,飛機進行著陸工作,在出云后,飛機距離地面的距離過小,和跑道沒有完全對準,就會導致飛機復飛情況的出現。與此同時,由于飛行員操縱的失誤,還會造成飛機失事。
降水對飛行有多種影響,主要包括:降水對飛機座艙玻璃上造成的水流或粘雪花,會使飛行員看到的能見度比氣象觀測員觀測到的差;在過冷雨滴區域或雨夾雪中飛行會造成飛機表面某些部分結冰,以致飛行員操作困難;降水物附在跑道上,會降低機輪與跑道的摩擦系數,增加滑跑距離;飛行中遇到冰雹飛機會被擊傷,使飛機的空氣動力性能變差,失速速度增大,主要影響飛機的空中飛行以及起飛和著陸;大雨、暴雨可使發動機熄火;大雨雨滴打擊機身引起動量損失,升力減小,使阻力增加,自重增大;暴雨下方易出現強下沉氣流,嚴重影響飛機著陸;降水改變跑道使用性能。
飛機都采取逆風起降,因為這樣飛機升力大,滑行距離最短、最安全。順風起降容易使飛機沖出跑道,側風則會使飛機偏離跑道發生地面事故。但如果風速過大,逆風起降也不安全。各種機型的飛機都有自己允許起落的順風、逆風和側風標準。
跑道積冰使飛機滑行時打滑,不易保持方向而偏離跑道。機身積冰會破壞飛機的流線型,破壞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性能,特別是機翼表面結冰嚴重影響飛行安全。空速管積冰也是個嚴重問題。大多時候飛行員不太注意,儀表中最重要的是空速指示,它的讀數是根據空氣的動壓和靜壓給出的。當空速管因積冰受堵,該儀表將變成一個"高度計",如空速增加,高度指示會隨之增加,這就會給飛行員以錯誤的指示。
加快通用機場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完善通用航空基礎設施網絡;《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促進通用航空規?;l展、培育經濟增長點的目標;《“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通用航空戰略性與新興產業定位;民航局與總參謀部聯合下發《通用航空飛行任務審批與管理規定》,修訂了《低空空域分類標準》,進一步理順軍民航職責,開展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地區低空目視航圖技術規范編制工作,有序推進低空空域改革進程。民航局與各省(區、市)簽訂了系列會談紀要,20多個省區制定了通用航空發展規劃或通用機場布局建設規劃,通用航空發展環境加快改善。
通航氣象觀測探測設備相對匱乏
租、借用氣象數據、氣象數據來源單一。航空天氣預報具有時效短、精度高的特點,又要段時間內出數據,航空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來自于機場及周圍的氣象資料的準確性、及時性及預報人員綜合分析判斷的能力。局地性天氣要素變化,沒有設備及觀測員的支持,很難準確的把握局地氣候特征。
選址建設前期,機場選址氣候可行性論證分析,所需氣象信息往往是從當地民用機場或當地氣象局獲得, 但是這種方式僅限于獲取到氣象信息, 氣象服務還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并且氣象局所提供的氣象數據信息來源于當地氣象站歷史數據。氣象站站點位置多數與選址機場備選地址不符。氣象站站點位置多數安裝在村委會屋頂,鄉政府等,而機場備選地址多在郊區,人員稀少、建筑配套設施不健全地方。數據單一可能會導致機場選址建設二次搬遷,造成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
大部分通航機場(起降點)的氣象觀測設備由通航機場或通航公司自行建設、維護,除少數實力雄厚的通航機場配備氣象雷達、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等設備觀測多種氣象要素,大部分機場氣象觀測探測設備相對匱乏;作業區和其他區域的氣象觀測設備更是幾乎空白,無法提供相關區域的氣象情報。并且目前大部分通用航空公司、通航機場的氣象服務自成一體,各自為本航空公司、本場飛行提供本場的實況氣象情報服務,未通過網絡共享氣象數據和獲取其他機場氣象實況,當轉場飛行時通過電話詢問目的機場或起降點的實況天氣情況,氣象情報信息尚處在“孤島”狀況。
氣象條件對于通航運營全過程的安全性與經濟性起決定性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行業標準《通用機場建設規范》MH/T 5026—2012明確要求:機場選址應充分考慮風場、降水、能見度等氣象條件對飛行安全和機場利用率的影響。
在新建機場前期,根據《民用運輸機場場址審查辦法》,預選場址應有附近氣象觀測站采集的不少于連續5年的氣象觀測資料,在首選場址內應當建立氣象觀測站采集不少于1年的氣象資料。
⑴ 建設選址機場氣象觀測站。
在新址的勘察工作中,實時氣象條件和惡劣氣候條件能彌補氣象局等單位歷史數據的不足,及時糾正和調整選址方案,避免機場選址建設二次搬遷,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臨時氣象站的建設包括氣象站場地平整、觀測室和觀測設備建設等,在氣象站建成后,需有專人駐守觀測站進行每日24小時觀測并記錄。建設要求見:http://www.yx2050.com/hangkong/111.html。
⑵ 建設通用航空服務站體系
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了《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 拉開了我國低空改革的序幕。對于通用航空氣象服務, 目前我國缺少專門為通用航空飛行提供服務保障的公共設施, 為了解決服務保障問題, 氣象情報信息尚處在“孤島”狀況。我省還需要建立面向廣泛通用航空的靈活高效的航空服務站體系。
將氣象信息資源整合,通過氣象設施和服務網絡, 進行飛行氣象情報的收集和交換, 為通航用戶提供飛行前和飛行中氣象服務, 接收飛行員天氣報告, 并提供本飛行服務站服務范圍內的機場或者起降點的氣象觀測信息, 通航公司通過通航飛行服務網站終端獲取氣象信息。
⑴ 通用機場建設能夠推動經濟發展:通用航空能夠直接參與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活動;能夠將當地的特色產業“走出去”,商業資源“引進來”;并且能夠逐漸發展為通航產業集群,直接或間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⑵ 通用機場的建成,能夠為當地乃至國家提供大量的基礎性和前瞻性服務:運用航空探測、攝影、遙感手段獲取大地結構、航空圖像、遙感信息,為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進行勘探、調查、科研活動提供精確、可靠的基礎數據資料。運用航空器參與氣象預測、災害預測、森林火險、污染監測能夠為政府部門和企業的預警系統提供寶貴的決策支持。
⑶ 通用機場建設是政府提供高效服務、改善民生、建設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通用航空在政府公務、航空救援、防災減災有巨大潛力。在災害或突發事件中,通用航空的組織指揮、現場作業、恢復通訊、搜索救援、醫療救護、物資人員運輸等活動已成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⑷ 通用機場建設為國家穩定和安全提供了資源保障:通用航空培養出的大批飛行、機務等航空人才將成為能快速轉換為作戰力量的人才儲備。即便在非戰爭時期為國家穩定和安全提供了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