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導致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其排放對理解和解決氣候危機至關重要。
雖然大多數溫室氣體是自然產生的,但人類活動也加劇了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這種濃度的增加反過來又會對氣候造成不利影響。其影響包括極端天氣事件(包括洪水、干旱、野火和颶風)頻發。這會影響到數百萬人,造成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排放差距報告》發現,如果到2030年我們不能將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到本世紀末,難以將全球變暖控制在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的1.5°C以內。根據目前的無條件減排承諾,到本世紀末,與工業化前的水平相比,全球變暖將達到2.7°C。
主要的溫室氣體是什么?
二氧化碳(CO2)、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可以留存1000年,甲烷為10年,一氧化二氮為120年。20年的時間里,甲烷在導致全球變暖方面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80倍,而一氧化二氮是二氧化碳的280倍。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繼續為世界許多地區提供電力。碳是這些燃料的主要成分,當它們被燃燒來發電、電力運輸或提供熱量時,它們會產生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
石油、天然氣、煤炭開采和垃圾填埋場排放的甲烷占人類活動排放的55%。在人類排放的甲烷中,約有32%可歸因于牛、羊和其他反芻動物的排放,因為它們在胃中發酵食物。糞便分解是另一種氣體的農業來源,水稻種植也是如此。
人為一氧化二氮排放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土壤和水中的細菌會自然地將氮轉化為一氧化二氮。而化肥的使用和徑流會增加這一過程,向環境中注入更多的氮。
其他的溫室氣體是什么?
氟化氣體(Fluorinated gases)——如氫氟碳化合物(hydrofluorocarbons)、全氟碳化物(perfluorocarbons)和六氟化硫(sulfur hexafluoride)——是一種不會自然產生的溫室氣體。氫氟碳化合物是作為氯氟烴(CFCs)替代品使用的制冷劑,氯氟烴會消耗臭氧層,由于《蒙特利爾議定書》已被逐步淘汰。其他氣體有工業和商業用途。
雖然氟化氣體遠不如其他溫室氣體普遍,也不像氟氯化碳那樣消耗臭氧層,但它們仍然非常強大。在20年的時間里,各種氟化氣體的全球變暖潛力是二氧化碳的460-16300倍。
水蒸氣是大氣中最豐富的溫室氣體,是溫室效應的最大總體貢獻者。然而,大氣中幾乎所有的水蒸氣都來自自然過程。人類的排放量非常小,因此影響相對較小。
什么是溫室效應?
地球表面吸收了大約48%的入射太陽能,而大氣吸收了23%。其余部分被反射回太空。自然過程確保了進入和流出的能量相等,使地球的溫度保持穩定。
然而,與氧氣和氮氣等其他大氣氣體不同,溫室氣體不但不會吸收紅外輻射,反而反射紅外輻射。由于人為排放,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地表輻射的能量被困在大氣中,無法逃離地球。這部分能量返回到地表被重新吸收。
由于進入地球的能量多于離開地球的能量,地球表面的溫度會上升,直到達到新的平衡。這種溫度上升會對氣候產生長期影響,并影響到無數的自然系統。
我們能做些什么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轉向可再生能源、為碳定價以及逐步淘汰煤炭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因素。最終,需要有更強有力的國家自主貢獻,以加速減少這一數字,以保護人類和環境的長期健康。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期間,歐盟和美國發起了全球甲烷承諾,其中100多個國家制定目標,承諾到2030年將燃料、農業和廢物部門的甲烷排放量減少30%。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概述了它的六部門解決方案[ The Six-sector solution to the climate crisis],該方案可以在2030年之前減少290 - 320億噸二氧化碳,以滿足1.5°C的升溫限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在線上建立了“氣候行動說明”,這是一種以1990年為基準,將氣候變化狀況可視化的工具。
盡管面臨種種挑戰,我們仍有理由保持樂觀。從2010年到2021年,相關政策得以實施,到2030年,與本應發生的情況相比,年排放量將減少110億噸。
通過做出對環境有害影響較小的選擇,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并影響變化。大聲疾呼是在更大范圍內擴大影響和創造改變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