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12月底開始,湖北浠水縣巴河鎮的農場主繆小雄,就開始為自己的5000多畝冬油菜打防凍藥劑。
種油菜5年,這是他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極端天氣。幸好,油菜出苗后,抗寒能力不錯,噴灑防凍藥劑,主要是預防2月份左右可能的寒潮,那時候油菜花剛到抽薹開花的季節,也是最怕凍的時候。
在河北邯鄲,農場主郝科向,早在2021年11月份冬小麥出苗前后,就開始做防凍措施。隨著天氣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復雜,大江南北的農業生產者們,也不得不及早采取更多的應對措施,以防備突如其來的極端天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極寒而又溫暖的冬天
2021年的冬天,天氣有些不尋常。忽如其來的寒潮,讓大江南北瞬間成為雪國,多地用“歷史罕見”形容寒潮中的低溫,甚至有的地方的氣溫降到有記錄以來的最低。
“罕見是毫無疑問的,各地的表述不同,有的地方是1966年以來最低溫,有的地方是1953年以來最低溫。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事實,這樣的表述幾乎就等同于說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溫,因為這些地方建立氣象觀測臺站的時間也就在上世紀50年代或60年代初期,這樣的表述是科學上的嚴謹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科院“智慧氣象與農業氣候資源利用”創新團隊首席許吟隆對記者說。
以2021年12月下旬的寒潮為例,短短兩天時間中,內蒙古中西部、華北、東北地區南部、黃淮、江淮、江漢等地,氣溫普遍下降6-10℃,其中,降溫較多的地方,幅度甚至超過12℃。
農業,無疑是對氣溫最敏感的行業之一,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效益,無論是冬小麥、冬油菜,還是北方的設施蔬菜、南方的露地蔬菜,都在經受著極端天氣的考驗。
郝科向的冬小麥,種得有點兒晚,2021年的秋汛,讓北方許多地方的土地墑情過高,難以下種,不得不延遲播種,最晚的,甚至比往年晚了一個月。郝科向的麥地情況不算太差,即便如此,也比往年晚了將近半個月。
華北如此,溫暖的廣東,也同樣受到寒潮的影響,2021年12月下旬,廣東多地農業部門印發農業抗寒技術指南,預防蔬菜、冬種馬鈴薯、番木瓜、菠蘿、荔枝、香蕉、茶樹受到寒潮的影響。
然而,這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寒冬,事實上,2021年,恰恰是一個氣溫偏高的年份。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氣溫,較常年偏高1.0℃,是1961年以來最高。其中,12月份全國平均氣溫為-1.9℃較常年同期偏高1.1℃。
弄不明白的天氣變化
夏季的南旱北澇,冬季的罕見寒潮,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經驗,也越來越不適用當前的氣候環境。
這樣的變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從事農業氣象研究多年的許吟隆感觸良多。他說,由于人類活動加劇、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氣候變暖日益加劇,氣候的常態被打破了,波動的幅度遠大于過去。從目前的趨勢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很難在短時期內明顯地降下來,氣候變暖的趨勢還將持續很長時間,在這樣的氣候不穩定狀態下,極端天氣會頻繁發生。
以冬季的寒潮為例,許吟隆說,“冬季的寒潮主要是來自北極的冷氣團。在北極周邊,有一個極地渦旋環流,像一個無形的罩子一樣,罩住了北極的冷氣團,使得冷氣團不能輕易突破。由于冷空氣的不斷堆積,有時候它會突破北極渦旋環流的屏障,這就是我們常在天氣預報中聽到的‘冷空氣南下、寒潮爆發’,在加拿大、美國、歐洲、亞洲等地形成極端低溫天氣。一般情況下,冷氣團是很難突破的,即便突破,也是很小的部分,所以以往的寒潮是有一定規律的,保持在一定的程度范圍內?!?/span>
然而,隨著全球變暖,這一常態被打破了,許吟隆解釋,“溫室效應使得全球氣候變暖,罩住北極的極低渦旋環流變弱了;同時,在大西洋上有一股暖流,這股暖流有時候也會沖擊極地渦流,使被罩住的冷空氣突破束縛,如今,這股暖流也因為氣候變暖而加強了?!?/span>
來自北極環流的束縛力量在減弱,大西洋上的暖氣團沖擊在加強,兩相作用下,突破束縛的冷氣團更強了,“這是寒潮變得更冷的原因之一,許多人說冬天這么冷,為什么還說全球變暖呢?事實上,正是因為全球變暖背景下的一個特殊的局地現象,簡言之,這是由于氣候變暖,才會有更強的寒潮南下。而一旦寒潮退去,冬日暖陽回歸,人們又會覺得,冬天沒那么冷,就是這個原因?!?/span>
農業不確定性在加大
急凍寒潮只是氣候變化的表現之一,城市里生活的人們,或許只是抱怨寒潮來臨時的寒冷,但農業生產,卻直接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以冬小麥為例,在寒潮很冷,平日更暖的天氣中,冬小麥要經歷更大的溫差變化,更高的高溫和更低的低溫。就像人一樣,忽冷忽熱會降低人的免疫力,小麥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穩定性必然會受到影響?!?/span>
在越冬中,冬小麥其實并沒有停止生長,只是更多生長地表以下的根部,以此增強生命力,積累營養,一直到春天,地上的麥苗才會返青,重新生長。冬季天氣無論是過冷還是過熱,都可能打破小麥的生長節奏,進而造成產量的損失。因此,農業生產者不得不采取更多的措施,預防極端天氣的到來。
身在邯鄲的郝科向告訴記者,在播種之后,他們進行了播后鎮壓,這是一種常規的防凍措施,用重物壓碎土壤表面的板結層,阻斷水分、熱量散發的通道,這樣可以更好地保住土壤中的水分和熱量,以此增強冬小麥抗凍的能力。
“這些方法我們都會,農技推廣人員以前都教過防凍、抗旱等各種情況,都有相應的措施,只是不一定都能用上。但新的農機手未必掌握這一技能,因此,我們也會培訓農機手。”
更多的田間管理工作,無疑會提高農業生產的成本,使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農業,變得更加艱難,但這已經是最好的方法了。
就在前不久,農業農村部再次預警,2022年1月-2月,可能還會出現極端寒潮天氣,這意味著,郝科向提前采取措施是對的,但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對抗寒潮,仍是未知的事情,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寒潮是否真的會到來,如果到來,強度又會有多高?
“這就是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們傳統的氣候預測,其參考價值并不如以前那么大,尤其是在靠天吃飯的農業領域,極端天氣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span>
糧食安全的警鐘長鳴
干旱、內澇、高溫、寒潮……太多的因素影響著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我國是人口大國,14億人的糧食問題,永遠都是重中之重。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獲得18連豐,連續7年超過6.5億噸。然而,糧食的危機并未消失,尤其是疫情背景下,全球饑餓人口仍在增加,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
而變幻莫測的氣候,給糧食生產帶來了更大的壓力?!?021年,北方許多地方受天氣影響,冬季作物播種晚,糧食豐產的底子并不牢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許吟隆說。
就在2021年12月下旬的寒潮中,黑龍江省的一個村莊里,村民們收獲的玉米,因為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玉米垛內部生熱,數位村民的玉米銷售受到影響,因品質降低而收入減少。當地一位村干部告訴記者,玉米收獲后壘成垛,要定期翻動,防止內部過熱損傷品質。但因為寒潮,有村民覺得可能不會過熱了,所以沒有翻動。
事實上,寒潮帶來的寒冷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強烈,該村干部告訴記者,在當地,土壤的凍層很薄,都是松軟的泥土,車到地里,會直接陷下去,薄薄的凍層下面,“地下還是熱的?!?/span>
“氣候的波動性越大,農業災害出現的風險也越大?!痹S吟隆說,“在今天,必須呼吁大家認識到,氣候的變化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莊稼越來越難種了?!?/span>
需加強農業氣象和保險服務
怎樣才能在風險更高的氣候環境中,最大程度地保障糧食生產?
過去數十年中,我國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植保體系,不論是凍害,還是干旱,抑或是其他災害,都有不同的應對措施。
“不同地方、不同作物、不同品種,都能夠第一時間采取相應的措施,這套植保體系的作用非常大,”許吟隆說,“但也要看到,當前的氣候變化和以往已經不同,所以必須有更充分的準備。”
準備之一,是建立更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許吟隆說,“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者意識到,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氣候異常,過去的經驗正變得越來越不適用。而在當前,全球各國的農業氣象服務做得卻都不夠好。比如說,生產者需要的農業氣象信息,和氣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不匹配,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世界氣象組織提出,建設更強大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這應是未來一段時間中的工作重點?!?/span>
ü 產品名稱:農田環境自動監測站
ü 產品型號:ZXCAWS700
ü 產品品牌:Zxweather
ü 行業等級:行業應用級
ü 制造廠商:北京志信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基本描述
ZXCAWS700 農田環境自動監測站針對農田環境實時監控、農田氣象環境調控等需求設計開發的一套綜合測控系統。它能對與植被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土壤、水氣、光照、熱量等農業氣象環境因子進行連續監測調節,能對作物生長狀態和農田土壤墑情進行綜合監控,從而為農業生產,農業環境研究,作物改良,農作物物候期監測,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生產管理工作提供相應的科學數據和決策依據。可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科研和標準測量等用途。
典型應用
大田氣候科學研究
農業氣象預報服務
農業災害預警服務
畜牧養殖環境預警服務
特色農作物氣象監測
農田小氣候監測系統
產品特點
多樣化傳感介入
零距離生長狀態
高精度數據呈現
物聯網模式擴展
低耗太陽能模式
多方式通訊保障
多類型顯示發布
大數據軟件應用
更多相關信息請點擊http://www.yx2050.com/nongye/90.html進行了解
或致電400-100-4521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