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特別大,而且氣象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大環境問題,為保證農業生產活動順利進行,提高農業的生產量,最大限度地減小氣象災害帶來的破壞,必須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的建設,完善我國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機制。
首先,氣象監測網不合理
我國現有的氣象監測網對各種氣象災害的監測不具備針對性,特別是對一些極端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不高,對氣象災害的持續時間和強度的預測不夠準確,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破壞不能夠進行準確的分析。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氣象災害發生,就會形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相關氣象監測人員的反應不夠敏捷,對一些氣象問題不能以專業的知識進行分析,無法對氣象災害形成的后果進行及時的補救,導致破壞面積擴大的現象出現。
其次,氣象災害應急機制不完善
氣象災害事故在發生后,為減小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必須及時進行補救,這就要求相關單位必須建立完善的災害應急機制。但是,現階段我國氣象災害的應急機制并不完善,氣象災害形成的災情與情報收集上報不及時,延誤了災情搶救時間;氣象災害的應急手段比較落后,無法提高氣象災害搶救的效率和質量;應急準備不夠充足,在遇到氣象災害的時候不能夠及時的做出反應。除此之外,預警信息在發布之后社會聯動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和有效應對的防范力度不夠。氣象災害應急機制不完善,在災情發生的時候不能夠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最后,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對氣象災害應急方案的編制工作不夠重視的情況,針對氣象災害的防御體系的救助體系不夠完善,不具備健全的應急機制。很多地方政府在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工作中,重視救災工作,卻忽略了對氣象災害的防御、防災、減災和避災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夠,對于防御氣象災害的資金投入不足,相關部門聯合防災救災體系需要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較大程度地影響了相關工作的進行,對于氣象災害也不能夠實現良好的監測和防御,對社會穩定發展也存在不利的影響。